走進12月的廣州柯木塱,任誰都會被生命的氣息所感染:玉米捻著胡須,黃瓜帶著花帽;金黃的南瓜三三兩兩悠閑地躺在枯藤間曬太陽,旁邊漲紅了臉的指天椒們擠在枝頭,像極了一班爭搶回答問題的小朋友;番茄家族是這里的大戶人家,各色果實一串串招搖在棚架間;甘藍則嚴肅得多,個個束緊迷彩服在田間列隊。
是的,也只有地展才有如此繁榮生機,讓6000余個品種同場競技,讓農業回歸其本真時代。廣東種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廣東種博會)以地展特色聞名于世,這創意是怎么來的?如此浩大的表種工程,又該如何協調妥當?《農財寶典》記者帶你親手觸碰,感受地展強勁躍動的脈搏。
地展創意源于生產實踐
"那時只有6畝地,種了7大類213個品種,我記得非常清楚。"廖棣強回憶,雖然面積不大,但當時的轟動效應卻讓所有參與的人記憶深刻。這就是廣東最早品種展示基地,位于廣州市白云區石井鎮鴉崗村。時值千禧初年,國內種子交易會已有不少品牌,起步較晚的廣東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非常容易出彩,又非常容易出錯的創新道路:辦地展!
"中國農民信什么?就信眼見為實。"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洪生認為,地展準確抓住了種業和農業的核心所在,并因此鑄就了廣東種業博覽會的品牌。
然而,地展概念的提出雖然是水到渠成,要落地生根卻是十分不易。廣州種子商會會長黃金虹介紹,考慮到廣州冬季氣候溫暖的獨特優勢,也是基于當時廣州地區蔬菜種植水平已有相當的高度,組委會拍板決定要辦地展。經過眾人的推舉和反復仔細遴選,最終敲定了遠近聞名的種菜好手廖棣強和廣東省種子公司高級農藝師譚秀文作為當時的負責人,兩人的共同點就是對廣東各蔬菜品種的生長習性相當熟悉。
首次辦小有規模的地展,大家都是摸索著前進。譚秀文說,面對一大塑料袋二百多個品種,她也一下子犯了難,更何況其中的茄果類已經錯過了常規的播種期。"來不及多想,趕緊組織育苗。"在隨后所有品種的種植過程中,兩位負責人都會一一監督編號、移栽,隨時處理出現的問題。
首屆地展空前成功
黃金虹認為,當時國內種子展會走的都是房間、展位的模式,盡管有印刷漂亮的宣傳冊,卻沒有具體的真實的品種可看,"我們應改變和創新,不過仍要考慮風險,天災人禍誰也無法保證,如果種得不好,會議通知已發出,你讓來會的領導、客商看什么呢?"為了讓表種環節不至于"掉鏈子",譚秀文每個星期都會去基地查看,"主要看長勢,看看還有什么問題需要商量和調整的,畢竟廖棣強操作經驗很豐富,但一個人干活是很累的,工作量很大。"譚秀文笑著講了一件趣事,"記得當時番茄果實下的老葉很多,需要打掉,廖棣強找來了幾個工人來搞,結果我下次來看時發現番茄果實下面光光的,就剩一個桿,我當時就說到'怎么搞成這個樣子,像個火雞',他們笑我形容得太準確了,我解釋說是疏掉,不是全部不要。"近四個月的辛苦終于達到了藍圖中的預期效果,"讓所有品種都展示良好是比較難的,做足了功課仍然有問題存在,像白菜花在11月就成熟了。我們基本是做到早播品種不要太早播,遲播品種不能太遲播,以達到統一的效果,當時我們還把比較好的現場錄成了視頻作為一個補充。"這次田間展示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種子客商一下記住了廣州。
2002年,原省良種繁育場更名改制為省農業良種示范推廣中心,廣東種業博覽會的地展正式固定在柯木塱,并不斷升級擴大。
有標準才是現代農業
2002年,首屆廣東農業良種示范暨廣州種子交易會在柯木塱成功召開,20畝地展種植基地表種了六百多個品種,之后每年表種品種數量都大幅上升,對地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怎么滿足這樣巨大的地展需求而不至于亂套?想來想去只有走標準化的路子。"洪生介紹,在柯木塱建設農業標準示范區既是政府有意扶持廣東種博會發展,也是"形勢發展的急切需要".標準化首先是土地的問題。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良種推廣科科長羅學梅介紹,建設標準示范區時,為了盡可能與國際標準單位接軌,同時又滿足我國農民的習慣,將田塊的大小確定為40m×50m,這樣一塊就是3畝,也是0.2公頃,方便換算。同時,為了保證各田塊土質的統一性,對土壤進行了改良,以實現標準化管理。隨著道路硬化、排灌疏通等工程的完工,良種示范推廣中心逐漸有了今日的標準形象。
土地是重要的基礎,人卻是地展的決定性因素,對工人進行技術培訓和理順各崗位之間的關系定位是地展標準化背后看不見的功夫。"最開始種植工人是從科研院所借調來的熟練技術員,拿的是固定工資,下班時間點一到,無論是種苗只種了一半,還是淋水時水龍頭沒有關就齊齊回家了,讓人哭笑不得。"黃志平介紹,后來通過增加投入和改變報酬機制,人的問題終于得以解決。"剛開始將種植工人的上班制改為績效制,有些人一下子感到不適應,干脆辭職不干了。"親身經歷過早期改革的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科長黃志平回憶著,將薪酬直接與勞動成果掛鉤,包括種植品種的部分表種費、種植后成熟的果實等等,"但績效制的激勵作用很快顯現出來。以前他們是不需要到市場上買賣蔬菜的,但是改革后勞動效率明顯提高,收入也相應提高,一些曾經走掉的工人居然回來了,像2006年我們有12對工人,到現在基本穩定在16對工人左右。"不僅關鍵的薪酬機制發生了變化,在組織管理上種植工人的工作凝聚力也得到強化。招收夫妻檔,從心理上穩定種植隊伍;建立小組制,根據田塊布置分配小組,小組長不僅有種植任務,還負責水、肥、藥的分配。"早期資源比較少,會出現爭搶水、肥、藥的現象,小組長的出現協調了這種配置。"黃志平講道。
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理順之后,人、地、種的關系自然和諧地在科木塱的土地上變幻并產生美麗的豐收效果。
公益性比技術更重要
第十一屆廣東種博會展示品種多達5765個,這么多品種如何安排位置?企業最為珍視的種子又如何放心交給組委會?
"這些問題看起來幾乎是無解的,但廣東種博會卻實實在在做到了,這正是我們堅持公益性主導的效果。"羅學梅介紹,地展品種的位置安排在技術上還好辦,同一個田塊避免作物連茬;曾經發生過病害的田塊要進行土壤改良;連續種植不好的作物要進行地塊的調整。企業間關系的協調上反而更難處理,"對品種種植采用隨機的辦法來分配工人和地塊,這樣大家都沒話說。" "田間的布局每年都是不同的,除了26個田塊的田號不變。如果一個公司再次參展時送的是和往年一樣的品種,從整個概率來講,種回同一塊地同一個工人的可能性基本上是沒有的。像那些做表種專區的,雖然是在同一塊地里面,而且可能還是同一個工人,但是品種不在同一個小區。"羅學梅在講述種植布局原則時就如同拿著一副撲克牌,各種組合會出現,但是唯獨沒有重復的。
2009年,地展引入了專家推介品種評選環節,同樣基于公益性原則,組織各領域的專家對品種進行公開、透明的評選。"專家們評選出的推薦品種也是大家在田間有目共睹的良種,自然就成為大家追捧和信任的目標。"洪生認為,所有這些工作要做好,堅持公益性最為重要。
每年種博會專業展覽后,很多市民會第一時間帶著孩子前來采摘。無論年代如何變化,在地里看到最真實的東西是最本真的,也是最令世人興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