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報業新聞 時間:2012年12月13日 來源:南方農村報
招不到人才,拿不到育種材料,民營企業怎么開展商業化育種?天津德瑞特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德華(左)表示,產學研結合、科企合作是中國特色商業育種體系,但真正實施起來還有很多困難。湖南湘研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久春(右)認為,企業應該堅定地建立自己特色的育種體系,“以市場導向,應用先進技術,整合資源,將優勢品種作為突破口。”
育種從研究變為工作
我國的育種專家高度集中在各級科研院所,種子企業要開展商業化育種,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從科研單位挖人。然而,科研人員卻普遍有著后顧之憂。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副所長何曉明表示,由于擔心轉到企業后退休待遇得不到保障,該所專家一般不愿意到企業去從事研發工作。馬德華也認為,我國的種業體系是依照前蘇聯模式而建,資源高度集中,國營體制的事業單位待遇優厚,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靠攏,也滋長了一部分人的惰性。
對這種情況,中國種子協會秘書長兼副會長李立秋建議,當地政府部門可以探索將科研單位的育種人員并入企業,退休時仍按事業單位人員辦理,“這樣會有更多科研人員愿意去企業闖蕩”。
在難以吸引科研人員的條件下,種子企業并沒有放棄建立自己的育種團隊。馬德華介紹,德瑞特從剛成立時3個人的小公司發展到現在僅專職育種團隊就有24個人,育種團隊一步步壯大起來,并不是依靠引進大量育種專家。“育種工作的創新是理論上的創新,從企業的實際來說,育種應該更接近一項工作而不是研究。”基于這一理念,馬德華將育種工作分解為親本選擇、雜交配對、品種選擇等多個獨立的環節,育種團隊的每個人只負責其中一個環節,“按傳統的做法,一個人也許只能配幾百個組合,但現在我們團隊一個人可以配幾千個,甚至幾萬個”,選拔人才的要求降低了,育種效率卻大大提高。
資源共享但權益保留
豐富的育種材料是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的重要條件,但民營企業卻很難利用這些資源。何曉明認為,科研單位這些資源的確具有公共屬性,應該與社會共享,但具體以何種形式實現,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辦法。
李立秋表示,國家指定資源庫應該向企業開放,以發揮資源的最大價值,而建立種質資源和品種交易平臺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種業資深人士、隆平高科前總裁劉石介紹,美國的育種資源能夠比較順暢地流動得益于其對資源培育者權益的保障。資源公開后被其他人利用改造一次后,原培育者可以享有50%的權益,再改造一次后繼續折半,一直到12.5%后才終止。“這樣大家才樂意將自己的資源拿出來共享,因為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價值。”